在国际舞台上坚持公平正义、不屈从于强权的国家,无论其领土规模大小,都具有重要影响
瑙鲁等国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核心地带前沿,同时,这些国家又处于“第三岛链”的核心位置
南太平洋地区岛国特点鲜明,它们与大国有一定的地缘距离,既不会对大国构成威胁,还能为大国的全球战略提供支持。在多极化时代,它们凭借这些优势成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实体
诸岛国秉持“所有人的朋友”的外交政策姿态,渴望与中国和西方都保持接触。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诸岛国拥有对大国有价值的资产、高质量的外交和良好的声誉,使它们能够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
中国在深海资源开发和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和技术优势,与诸岛国资源能源丰富但开发手段和能力不足可以形成互补,更可在该地区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7(SD7)的实现
文 | 徐祗朋 陈德正
从陆地领土规模来看,南太平洋地区的岛国属于小体量国家。这些国家有着“不稳定的弧线”等称呼,同时兼具气候变化积极倡导者的特征。它们陆域面积和国家规模较小,自身环境脆弱,在应对海平面上升、海岸线被侵蚀、土地被淹、风暴洪水增多等气候相关挑战时缺少资源和能力,因此对域内大国依存度较高。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接受外援是其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上,它们是美西方的盟友,其援助也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
近年来,这些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备受域内外大国关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国际舞台上坚持公平正义、不屈从于强权的国家,无论其领土规模大小,都具有重要影响;二是瑙鲁等国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核心地带前沿,同时,这些国家又处于“第三岛链”的核心位置。

瑙鲁议会大楼(2024 年 1 月 24 日摄) 王申摄 / 本刊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实体
自20世纪后半叶起,南太平洋地区就被西方国家视为“后院”和意识形态前哨阵地,诸岛国扮演的角色与它们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经济结构单一、自然资源匮乏、生产成本高、规模经济效益低、竞争力弱、研发投入少等国情密切相关。西方大国通过援助、援建、提供安全保障、接纳移民和提供留学优惠等手段,让诸岛国甘愿为其服务,双方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纽带关系”。
另一方面,二战结束后,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小国与大国不同,面临着外部压力、内部发展需求以及大国干预等情况,这又促使小国不断借助国际法挑战大国压迫。太平洋岛国在经济和发展上依赖大国的同时,又敢于在安全领域表达自己观点。萨摩亚等岛国领导人强调,无论规模、经济政治影响力或军事实力如何,其本身就是联合国安理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声音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使太平洋岛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如今,大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竞争与合作态势,为岛国发挥自身影响力创造了新的条件。近年来中国对岛国的援助大幅增加。美国及其盟友担忧中国在该地区的存在并竞相采取遏华甚至诋毁立场。先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英国五国以支持太平洋岛屿优先事项为名,试图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此后,澳大利亚推出“太平洋升级”政策,新西兰实施“太平洋重置”并强调“太平洋韧性”,美国做出“太平洋承诺”,英国推出“太平洋隆起”,日本强调“太平洋债券”,法国将该地区视为“印太轴心”的关键部分,韩国和印度也加强了与该地区的往来。
南太平洋地区岛国特点鲜明,它们与大国有一定的地缘距离,既不会对大国构成威胁,还能为大国的全球战略提供支持。在多极化时代,它们凭借这些优势成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实体。
发挥影响力的路径
太平洋岛国备受域内外大国关注的同时,也在谋求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一是制定并坚持区域自决原则。在充分利用主权实现利益最大化方面,太平洋岛国主要采取的策略是规避劣势、发挥优势,走地区联合之路,通过“数量优势牌”“海洋权利牌”和“多层制度牌”达到目标。具体表现为在地区内部寻找机会发挥数量优势,在渔业合作中充分主张海洋权利,在气候政治中选择多层次国际制度。以强调“纽带关系”为主要特色的地区自治原则,已经成为诸岛国根深蒂固的理念。它们为反对澳新两国过多干预岛国事务而成立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PIDF),该论坛专门讨论岛国议题、服务岛国利益,这是它们强势推行区域自决的体现。
二是塑造“蓝色太平洋身份”。为确保区域自决原则能够有效且可持续地落实,太平洋岛国在贯彻“新太平洋外交”的同时,还欢迎太平洋民间组织和私营部门参与区域政策审议和议程制定,践行地区治理和区域外交应具有包容性的原则。太平洋岛国领导人认识到蓝色太平洋是一种新的叙事,呼吁该地区成为一个“蓝色大陆”。过去十年中,太平洋岛国熟练地在安全领域与大国博弈,提出了一套太平洋理念和目标,作为其修辞体现的蓝色太平洋叙事有助于诸岛国根据其独特的习惯、价值观和原则,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其战略价值。当蓝色太平洋叙事成为《蓝色太平洋2050战略》的基础时,区域自决原则变得更加制度化。
三是推行广交友不树敌的“大国平衡”外交。当前,追随战略与大国平衡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一些国家在选择追随的同时也会注意平衡大国关系。诸岛国秉持“所有人的朋友”的外交政策姿态,渴望与中国和西方都保持接触。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诸岛国拥有对大国有价值的资产、高质量的外交和良好的声誉,使它们能够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
四是借助国际场合设置全球议题。外事活动对诸岛国而言,不仅是危机管理的手段,也是解决安全和发展问题的途径,同时还是展示自身存在和影响力的重要渠道。诸岛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此过程中巧妙运用大国平衡原则,与相关小体量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抓住一切机会争取在国际场合赢得共鸣,密切与小岛屿国家联盟(AOSIS)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IDS)的联系。萨摩亚总理强调,孤立的小国需要在联合国安理会拥有发言权,“他们的关切很重要,他们的声音应该被听到,他们的观点需要被理解,他们的挑战需要被考虑和解决”。
五是制定“雄心”清洁能源规划来赢得国际关注。诸岛国不仅是有效全球气候行动的关键代言人,也是推动其所在地区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引领者。萨摩亚、瓦努阿图分别就严格落实《巴黎协定》和相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决议表明了坚定立场。不少岛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如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已制订计划,到2030年实现10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资源。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认为,虽然小岛屿国家无法独自扭转气候变化的轨迹,但它们追求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的行动使其成为国际榜样,为减轻气候影响作出了重大贡献。
增进与太平洋岛国共同福祉
增进与太平洋岛国共同福祉,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应有之义。中国始终秉持“四个充分尊重”原则发展同太平洋岛国关系,即充分尊重岛国主权和独立、充分尊重岛国意愿、充分尊重岛国民族文化传统、充分尊重岛国联合自强。这既与澳大利亚对诸岛国在移民、教育等方面区别对待的做法不同,又与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化政策上的表里不一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关注的是,太平洋岛国对化石能源供应链的进口依赖度接近100%。由于自身实力、大国策略、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技术转让壁垒等原因,太平洋岛国燃料进口占GDP的百分比一直保持不变,已严重影响了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敦促发达国家兑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系列大会所做承诺方面的话语权。近年来,岛国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生产中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向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的年过渡率约为0.7%,这一情况令人担忧。中国在深海资源开发和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和技术优势,与诸岛国资源能源丰富但开发手段和能力不足可以形成互补,更可在该地区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7(SD7)的实现。 (作者徐祗朋为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特聘高级研究员;陈德正为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常务副主任、潍坊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