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枝条修剪角度要保持45度,不同树龄的修剪方法完全不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感叹道,眼中满是实践带来的成就感。近日,在重庆市江津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基地花椒种植园“田间课堂”上,几江实验小学学生手持修枝剪,跟随教师学习花椒树的修剪技巧。
这样鲜活的教学场景,正是江津区突破传统劳动教育场域局限的生动写照。通过创新模式,该区将劳动教育教学场景从教室延伸到田间。
围绕突破校园围墙限制,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劳动教育场域这一目标,江津区给出了创新答案:打造“113+N”劳动教育模式,通过系统化布局实现劳动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与高效利用。
该模式以一个区级劳动教育示范基地为核心引领,赋能学校打造劳动教育“一校一品”特色品牌,凝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构建三维协同育人网络,促进学生掌握多项劳动技能,形成“全域覆盖、资源融通、多元赋能”的劳动教育生态体系。
江津依托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建设区级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并以主基地为核心,下设4个劳动教育集中实践教学点,联动多个涵盖涉农企业、非遗工坊、乡村振兴示范村、工贸企业等多元场景,形成“主基地引领+教学点辐射+多场景协同”的立体化资源网络,整体推进全区劳动实践活动。同时,区教委联合区委政法委、团区委、区妇联等部门协同构建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法治安全“三课同上”体系。
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党委书记朱云富说:“过去各校搞劳动教育像‘单兵作战’,优质资源锁在职校围墙里,普校想用却够不着。”成为区级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后,学校精心打造了75个“田间课堂”,将职业教育的专业资源转化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载体,破解了传统劳动教育资源分散的难题。学生在这里,既能深入学习传统农业技能,体验扎染、木工、米花糖制作等非遗技艺的魅力,又能参与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实训,接触前沿技术,感受现代劳动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为推动劳动教育提质增效,江津区还创新“基地+学校”共建机制,通过场所共享、课程共研、师资共用等方式,进一步打通普职劳动实践通道。
在师资体系构建上,全区建立“专兼结合、普职融通”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特聘制度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手艺人、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另一方面建立教师交流轮岗机制,选派中小学校教师到基地开展劳动技能课程。
2023年,江津区成功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劳动教育实验基地”名单。江津区教师进修学院、江津双福育才中学、江津八中等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经验获全国交流展示。
“职业教育的实践优势与基础教育的理论优势互补,让劳动教育更有深度。”江津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曾祥敏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普职融通,完善劳动教育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劳动中成长,在实践中收获。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8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刘勇 特约通讯员 王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