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春风里,在天津市宝坻区牛道口镇庞各庄村姜田里,村民将金黄的姜种埋入垄沟,覆土机在田间隆隆作响,恒温库内新芽萌发的姜种整齐码放,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画卷跃然眼前。
这个曾因传统种植效益低下导致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通过党组织引领发展生姜特色产业,2024年实现总产值1800万元,土地亩均收益增长近10倍,探索出一条“小生姜撬动大产业”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
这是一场从传统种植到特色的突围。时针拨回到3年前,庞各庄村还深陷发展困局:全村2700亩耕地九成种植玉米小麦,亩均收益不足千元,村集体账上常年结余不足5万元。“守着富含矿物质的沙质土,却种不出‘金疙瘩’。”村党委书记马长军带领23名党员组成5个调研组,两个月走访全村412户,召开20余次村民大会,最终将目光锁定富硒生姜种植。在农技专家指导下,村里对300亩土地进行测土配方,整合零散地块建设示范基地,党员干部带头承包80亩试验田,从山东寿光引进优质姜种,邀请河北技术团队驻点指导。
通过实验种植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让观望的村民吃下“定心丸”,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农户李秀宾主动承包40亩姜田:“村里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去年我家光种姜就增收十余万元。”
产业突围后,庞各庄村创新“村‘两委’+企业+农户”模式,流转外租农田500亩,深翻平整土地、开凿600余米排水沟,建成绿色高效生姜基地。今年,庞各庄村又有4户农户种植生姜,该村生姜种植面积从80亩跃升至300亩。
为进一步释放产业动能,村庄正注册“姜胖仔”“姜小萌”等商标,筹备建设恒温库、全自动洗姜车间;电商平台上,“姜胖仔”礼盒即将上线,瞄准高端市场。从田间到车间、从线下到云端,庞各庄村正用一串串增长数字,书写着“小生姜大产业”的乡村振兴答卷。(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缪翼 林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