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竹料的广东国际划船中心的足球场十分热闹:空气中弥漫着特殊的蜂鸣声,刺耳却充满节奏感。宽阔的训练场上,障碍门、旗杆和隧道交织,宛如科幻电影中的竞技场,一架架高速穿越的飞行器呼啸着翻滚、俯冲,如闪电般掠过赛道,精准穿过狭窄的障碍门,高速转弯时带起一阵轻风。中国无人机竞速国家队,近期正在广州集训,为下个月在成都举行的世运会备战。值得一提的是,三名无人机竞速国家队队员都是广州输送——他们都来自广州市第二中学。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探营无人机国家队,解密“王牌飞行员”们的故事。

无人机国家队队员:黄悦祺、李甜星、何雨瞳(从左至右)
国家队队员x潜力新星,“大集训队”提升综合实力
炙热的空气,呼啸而过的飞行器,汗珠从头戴FPV眼镜的运动员额头上流下来,梁绍洪教练时而严肃地用对讲机布置着训练细节,时而微笑着和选手们交流。
为备战今年8月在成都举行的世界运动会无人机竞速项目,中国无人机竞速国家队在7月22日开启了为期19天的大集训,梁绍洪是本次集训的执行教练,对于选手们的管理、训练和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都要操心。
“这次的集训由黄悦祺、何雨瞳、李甜星这三名国家队队员领衔,既有备战十五运会群众组无人机项目比赛的队员,也有本地有潜质的选手组成一个大集训队,通过模拟对抗,队员相互切磋,提升整体实力。”梁绍洪介绍。
黄悦祺今年刚刚通过高考考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志向不止于操作无人机,而是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作更多贡献;何雨瞳今年高三,她计划从军,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李甜星则是最年轻的运动员,今年才初一,她希望通过世运会磨炼自己的无人机飞行技术。
记者在现场看到,三名国家队队员打散在一、二两组中,和其他队员进行模拟对抗训练,飞行器在场地上四处缠斗,非常激烈精彩。
这次集训的场地,也颇有讲究。世运会组委会已提前一个月公布了赛道的设置,国家队也在广东国际划船中心的足球场中按照赛道设置,1比1完全复刻、复原了这条赛道,国家队队员们也提前进行模拟演练,进行比赛准备。

此次的大集训队合影。
科学备战很重要,梁绍洪介绍,目前队伍的训练时长为6-7个小时,分早晚两段进行,上午为8时-11时30分,下午为3时-7时。“这样设定训练时间,是为了防范中暑或热射病风险。”梁绍洪介绍。由于世界运动会的竞赛要求,对于兴奋剂的把控极为严格,目前队员们都采取全封闭的状态进行集训,从一日三餐到饮水、药物使用均严格控制,避免任何误食违规。
面对国际竞争,梁教练指出本次世运会比赛的主要对手包括韩国、法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顶尖飞手。“这些国家都有实力强劲的选手”,他分析道。为模拟真实赛场,此次集训场地1比1还原世运会赛道布局,该赛道图纸已于比赛前约一个月公布,所有参赛国均据此备战。
要拿好成绩,一定要有足够量的训练——目前,国家队选手每日训练量以“架次”(起飞降落一次)为单位,每日至少达80至100架次,强度可见一斑。
据介绍,目前广州在全国无人机竞速版图上有重要意义,广东省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已经形成了成熟体系——广东省体育局和广东省航空运动协会已经有了完整的相关培训框架,目前广东省也有众多飞行俱乐部,人才培养已形成梯队化趋势。

李甜星(右)和爸爸合影。
队里最小“国手”,爸爸是引路人
今年初一的李甜星是这次国家队中最年轻的运动员,虽然看起来稚气未脱,但戴上FPV镜片,她的操作就变得丝滑、凌厉,小小的无人机在空中划出一道道锋利的曲线。而她的父亲李晓谷,就在她背后的工作台上忙碌着,时而抬头看看女儿的训练,时而检修、调试在训练中损耗的无人机。
已经飞了6年无人机的李甜星,最初对这个在天上穿梭的精灵并无兴趣,她小学时更喜欢小提琴。但父亲坚持让她尝试。李晓谷在高中时就是一名无线电测向特长生,深知科技运动的潜力。无人机竞速兴起时,他看到低空经济的前景,无论是培养爱好还是未来职业规划,他都觉得这个项目值得一试。“更何况,无人机可以培养专注力,也能远离电子设备沉迷。”李晓谷说。
李甜星的转折点在五年级,在塞尔维亚世界杯比赛中,她用3寸的小型无人机获得了名次,面对使用5寸机的选手也毫不逊色。“我发现自己还行,换大飞机能更厉害!”从此,她爱上竞速,六年级下学期更实现“人机合一”。
六年竞速路,李甜星收获了坚韧心态。“比赛像考试,心态不好就砸了。”她还在赛场结识朋友,“国家队像家庭,哥哥姐姐很亲切。”尽管经验不如队友丰富,她自信能超越他们。每天6至7小时集训,她早已习惯,“小学被爸爸扔去集训营,初一也军训过,不觉得累。”谈到下个月的世运会,李甜星说:“希望在比赛中尽可能地向世界各地的优秀选手学习,有所收获。”

李甜星在训练中。
为了女儿,李晓谷付出了很多。此前曾经的无线电测向经验入手,专门自己学习了无人机组装。无人机竞速项目是高速的项目,只要飞,就有可能“炸机”,为了满足比赛和训练的要求,李晓谷组装了很多无人机;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机的配置也逐渐提高——从刚开始带甜星训练,他手里的飞机历经四轮换代,“每次换就要重新组装五六台,手都磨出茧啦。”李晓谷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为了备赛世运会,他每周接送女儿训练,每天下午4点到7点雷打不动,周末甚至全天陪练。
全家为甜星的梦想形成“统一战线”,爷爷奶奶、岳父岳母都加入支持。“全家为一个目标奋斗,特别好,说起无人机来,家里的长辈也都如数家珍。”李晓谷说。
尽管自己是队里最小的队员,但她从不觉得有距离感。谈及队友,李甜星谦虚地承认,哥哥姐姐们的比赛经验更为丰富。“他们飞得比我早,参加过很多联赛、世界杯。”但她对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自己未来通过刻苦的训练,有朝一日可以超越他们!”

此次的集训,一比一复刻了世运会赛道。
“老将”的坚持:打破女生飞行的“天花板”
这支国家队里,何雨瞳是个“老队员”,而她散发出的气质,也有种“带头大姐”的味道,而她的操作,也连连让一起集训的学弟学妹们直呼“好稳”。而对于未来,她早已有自己的规划——计划走进军旅,用自己的无人机技术为国防事业发光发热。
何雨瞳的无人机竞速之路始于2018年。那年,她在广州东川路小学五年级,学校引入教培机构的课后兴趣班,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第一次无人机课程。起初,她用的是小型有刷机,笨拙却新奇,很快转为75毫米无刷机,进步神速的她不到一年便上手3寸机,2019年直接挑战国际标准的5寸机。“第一次用老师的飞机参加省赛,成绩还不错,觉得自己有点天赋”,她笑着回忆。那一刻,竞速的种子在她心中萌芽,从课余尝试变成了坚持的爱好。
与许多女孩不同,何雨瞳的兴趣爱好曾与科技体育毫不沾边。“我以前是吹双簧管的,我很喜欢音乐,还是学校管乐团的成员。”但无人机的速度与挑战感逐渐俘获了她的心。初二成为转折点,她的技术突飞猛进,赛事成绩亮眼,“那时候开始有些‘迷’上这项运动了”,她想飞得更好。

无人机训练需要极快的反应速度。
为了提升反应力,她借鉴赛车手的训练方法:观看高速滑雪视频、练习网球抓握。甚至,她还自己购入了红外感应装置来测试手速,让自己的操作更加敏锐。
她认为,天赋与努力缺一不可,她想了想告诉记者:“教练讲抽象的操作和动作,而我能很快上手把教练说的内容‘飞出来’,这是天赋;而我觉得手脑的反应快,这也算天赋。”但她也坦言,竞速的世界远比想象复杂,戴上FPV眼镜,高速飞行的第一视角让人眩晕,“一开始从慢速练起,慢慢适应,世界就不会那么快了。”她回忆。
2024年的世界锦标赛是何雨瞳最难忘的记忆。那是她首次以正选队员身份参赛,却在决赛中与队友意外相撞,本来稳拿前两名的他们,只能遗憾目送外国选手包揽冠亚军。更让她动容的是赛后一幕:教练为她和队友披上国旗,带她们绕场一周,观众们没有人喝倒彩、也没有人说任何刻薄的话语,而是集体爆发出热烈掌声和加油声。
“在那场比赛后,圈内圈外的朋友都在支持我们,这特别让我感动。”何雨瞳说。飞得久了,何雨瞳想向外界解释,其实这项运动的运动员不像想象中那么独来独往,而是需要团结。每次训练中的趣事也让她忍俊不禁,“队友们爱PK,有事儿没事要和我单挑,有时总有点搞笑的意外,比如无人机撞到障碍什么的,场面特别逗。”这些点滴让训练的苦与累变得生动有趣。

无人机竞速魅力十足。
尽管男生在竞速中占优,何雨瞳近年屡次闯入联赛前八,打破了女选手的成绩天花板。“以前女生很少进前八,但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女生冒尖。”何雨瞳笑着说。
对于未来,她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她希望入伍参军,用自己的无人机特长,为国防事业作贡献。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维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泽彬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