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我的实验室在工地,我的论文写在铁轨上”——记全国劳动模范孙金龙

晨光洒在中铁六局集团呼和浩特铁路建设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孙金龙手持检测仪,目光如炬注视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这位检测试验工程资料项目部的技术负责人,刚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孙金龙扎根施工一线16年,用汗水和智慧诠释了新时代劳动者的使命与担当,他以50余项发明专利、13项QC成果、8项施工工法、两篇国际级论文、9篇国家级论文、3本专著的成果,在祖国北疆广袤的大地上镌刻下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印记。

2009年,孙金龙从内蒙古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后,怀着科研热情远赴新疆,加入中铁六局呼和铁建公司南疆铁路工程项目部,在那里一待就是5年。初入职场,他面对的并非想象中的高深技术,而是枯燥重复的工作:每日奔波于拌合站与试验室之间,取样、制样、检测……“当时差点打了退堂鼓。”回忆起刚上班的时候,孙金龙满是感慨。“后来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反复钻研《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等十几本书,将书内规则烂熟于心,甚至能精确说出每一项规则在哪一页,两个月后,终于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我心气儿也就更足了。”

自此,孙金龙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每日穿梭在现场和实验室之间,从最基本的仪器校准,到独立开展试拌混凝土配合比、校对现场混凝土等重点试验,熟练掌握了各种原材料的试验检测方法、结果判定、报告出具,并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铁路、公路、市政等工程领域的检测知识,破解了路基压实度不足、混凝土配合比性能差等多项难题,实验室的日光灯见证了他无数个不眠之夜。“最长的时候我三天三夜没有合过眼,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孙金龙回忆着当时的工作状态。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一位初入职场的毛头小伙成功“淬炼”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工程试验检测专家,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完成了从试验员到专业能手的华丽转身。在额哈线风沙防护工程项目施工时,需要大量防沙板,这种板材要在厚度仅为30毫米的纤维板内,均匀铺设两层纤维布,从而形成一整块加筋粉细砂纤维板。项目部先后邀请专家深入现场“号脉会诊”,多次试验加工还是无法精准掌握铺设精度,并得出“国内罕见、尚属首例”的结论,项目施工也被迫中断。

一时间,项目部为了一块小小的纤维板伤透了脑筋。得知情况后,孙金龙不愿服输、更不言放弃,他带着帐篷一头扎进现场,针对如何预制加筋粉细砂纤维板,解决铺设纤维布精度问题展开技术攻关。孙金龙整天一身沙一身汗,汗水、泥水浸湿了衣裤也顾不上更换,他不断推演计算,反复进行着试验。

“搞定!”经过14次试验,历时两个多月,终于研发出了加筋粉细砂纤维板整体式预制设备,解决了加筋粉细砂纤维板制作难题,并为项目部节约成本约1300万元,《一种加筋粉细砂纤维板整体式预制设备及操作方法》也荣获了发明专利。

“这16年来,我参与了80余项内蒙古自治区铁路工程项目,都说铁路工程是‘百年工程’,是守护我们国民生命安全的基石,我们从前期的材料检测到中期施工性能检测再到后期逐项验收检测,都始终坚持精益求精。”孙金龙向记者讲述着他的初心。

“技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个人技术再好,也比不上团队的力量。”这是孙金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19年,一支立足于桥梁、路基、隧道、房建等工程建设领域,围绕施工方法创新为目标,解决施工中难题为宗旨的创新技术团队——“孙金龙创新工作室”成立。孙金龙介绍说:“我们现在每年8月、12月会开展两期培训,不同于常规理论灌输,我们更多是动手实践,学员们要熟悉这180余套检测设备,常规试验要能上手、会操作。”于是他的徒弟们,有的摘得呼和浩特市级技能大赛头魁、有的荣获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有的被评为中铁六局“先进工作(生产)者”“金牌员工”“优秀试验员”……孙金龙还经常深入施工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巡讲,开垦科技创新少人问津的领域,把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所学、所思、所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员工。他先后开展各类专题讲座、点对点演示、技能练兵等专业技术培训达40余场次,指导业务1500人次。

2025年,孙金龙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的获奖感言朴实无华:“我的实验室在工地,我的论文写在铁轨上。”从南疆戈壁到内蒙古高原,孙金龙用16年光阴诠释了工匠精神既是实验室里的毫厘之争,更是时代征程中的万里担当。





丨来源:青橙融媒(实习记者 于梦圆)

丨编辑:张婧玉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王伊蕾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