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条处在城市边缘的小路。小路不长,大约五六百米,能容一辆小车通过,沙土路面。相比于周围宽阔的柏油马路和闹市里车来车往的笔直大道,小路的古朴自然更让我着迷和留恋。
小路离我上班的地方不远,大约二十分钟的车程。
走进小路,印入眼帘的是一片竹林,是那种长得茂密且杂乱无章小水竹林,间或伸出一两根黄荆条来,犹如乡村农户菜园里扎起的竹篱笆一样排列在路两旁。一个急转弯,一座由水泥砌成的年代久远的小桥印入眼帘。走过小桥,两边是水田,水田里偶尔能见到家养的三五只鸭子游来窜去。大约两三丘田的距离,到了一个三岔路口,往右是依山而建的自然村落,袅袅炊烟,鸡犬相闻。小路往左拐,两边是灌木丛,一些荆棘伸进路中央,小车经过的时候,滑过车身的荆棘杪擦出“哗哗”的响声。有时候路面上还突然横插出野兔或黄鼠狼来,而赤麻色的竹鸡和花枝招展的野鸡最喜欢从灌木丛里钻进钻出,更多的是各种叫不出名的小鸟,见有人走近便一溜烟地消失了。
灌木丛绝对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人工栽种或剪裁的痕迹,小路将它们一分为二,小路和灌木丛和谐共存,互不打扰。
灌木丛里的植物长得不高,属细而小的那种,常见的有水竹、冬青、黄荆条、蔷薇、山楂等,以及许多不知名的低矮小植物。小矮竹和芭茅草的生命力最为旺盛,填满了灌木丛中的空隙,挡住了路人的视线。
小路的尽头是一片宽阔的湖面,湖水碧波荡漾,一条高速公路桥横亘于湖面之上,桥上车辆川流不息,一两只渔船游弋于碧水间,渔民们用竹棍敲击船梆的沉闷响声产生一股强大的穿透力,惊慌失措的鱼儿就这样被渔民们敲进了精心布置的天罗地网。岸边总有一些垂钓爱好者在尽情挥竿,悠闲打发这一汪碧水赠予的富余时光。此时的我,端坐湖边的草坪上,享受习习湖风,感受波光粼粼,欣赏鱼翔浅滩,忘记时间,忘记归途,直至渔舟唱晚,夕阳西下。
当我第一次踏上这条小路的时候,就莫名地喜欢上了它。有时候我也扪心自问,自己到底喜欢这条小路什么呢?我甚至怀疑自己到底是喜欢这条小路还是喜欢小路两边荆棘丛生的灌木丛林。小路把我带进灌木丛里,激起了我走进丛林的探知欲望,而灌木丛又赋予了小路清新、自然的灵性,小路就这样与灌木丛林融为一体,互为依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每当我走在这条小路,注视这片灌木丛林的时候,心中产生无限而久远的遐想,总能把我带到儿时山村里的那条小路上。那时,我背着书包牵着羊儿上学,然后将羊儿系在小路边的水竹上,任小羊缠在灌木丛林里发出的“咩咩”叫声;有时邀上三五小伙伴,拿着竹竿捅向地洞,期待洞里的小动物跑出来,好不惊喜和满足;有时背一竹篓,拿一小耙子,收捡枯竹叶带回家作柴火引子,换得奶奶的夸奖。
离开故乡一晃就是多年。没想到眼前这条城市边缘的小路,竟勾起我那么多儿时的回忆。我这才知道,自己之所以喜欢这条小路,正是因为它满载着我的乡愁。每一次踏上这条小路,我内心都能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与兴奋,疲惫的身心得到一丝抚慰和舒展,忧伤的情绪得到化解。它是我心灵的避风港,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嚣和聒噪,我都能在这里找到一种禅意悠远的宁静与淡泊。
可是有一天,当我开车来到城郊,准备再一次穿过这条小路时,却猛然发现它竟不知何时消失了!柏油马路淹没了沙土路面,人工景观树取代了灌木林,我为之痴情的小路就这样消失了。我半晌回不过神来,在那里踌躇徘徊,伫立良久。我知道,在现代人追求生活质量的浪潮中,是拓宽的公路吞没了沙土路的质朴,是机械的轰鸣惊飞了丛林和丛林中的鸟雀,这似乎是一种发展的必然。但此时的我仍感到十分失落、惋惜,甚至伤感。
从此,我愈加怀念起这条消失的小路来。它是我灵魂栖息的归途,也是我乡愁里最真切的牵挂。我在想,当人们迷失在城市的钢铁水泥森林里时,多么需要这样一条小路来为我们导航:它不必通向远方,但能始终连接生命最初的清澈;它无需标在地图上,却永远为漂泊的灵魂标注归航的坐标。(朱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