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农民钟睒睒的下一个目标

普洱市景东县,云南省知名的产茶大县。今年,这里的茶农们,有望迎来大丰收。

当前,正值景东县春茶的采摘季,每天下午7时多,刚刚落成的茶仓茶叶初制厂,就会迎来一天里最热闹的时候——劳碌了一天的茶农们,肩挑手扛着自己采摘的茶叶赶到这里,过磅称重,领取收入。

罗晓东是茶厂的员工。看着茶农们排着队翘首等待卖茶叶的场景,他感慨万千,拿起手机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发给千里之外的一个朋友:“您带动了多少农户!大家都感谢您!”

自2024年12月起,农夫山泉在云南的普洱市景东县、思茅区、景谷县,以及临沧市临翔区、云县等地,相继捐建了5座现代化茶叶初制厂。其中,景东县茶仓茶叶初制厂今年3月31日捐赠仪式,农夫山泉创始人、董事长钟睒睒还亲自出席。

这也是钟睒睒过去一年,第四次亲赴云南。在云南捐赠茶叶初制厂,钟睒睒的初衷有二:一是,想让当地茶农跟着公司一起搞“标准化”,通过茶产业升级带动农民素质提高;二是,通过茶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简单地说,就是让农民更能干、更有钱。

用工业方式帮助农民

51岁的茶农左正兰,从出生起就在茶山上,距离不到100公里的大理城,她只去过两次。可如今,她的生活正在发生变化。

摊青、杀青、摊凉、揉捻、干燥、匀堆……这些她干了大半辈子的手艺活,都已被茶叶初制厂的机器取代。

“以前茶叶卖出门就不知去向,现在能知道它变成什么产品。”左正兰只知道农夫山泉卖水,没想到农夫山泉还做茶。当然,她更没想到,自己种的茶叶,能被用来做农夫山泉的茶。

茶厂投产至今,保持着每天30吨左右的新叶采购量,每公斤收购价最高达到10元,较往年提高了20%至30%,茶农的收入也涨了一大截。

站在云南的茶山上,钟睒睒对这里的茶叶品质赞不绝口,“其他很多地方的鲜茶是一芽一两叶,品质还不一定好;这里一芽四叶,还‘掐得出水’。如果卖不出好价格,真的是可惜了”。

钟睒睒坚信,云南的土地,云南的茶,配得上更高的价格,更高的待遇;农民配得上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

怎样才能把茶叶价格卖得更高?钟睒睒提出了农夫山泉的要求:前端种植的118项茶叶有机标准,条条超越“国标”。

对土地的敏感,源自钟睒睒五十年前在诸暨农村的劳动经历。1970年代的那个少年或许想不到,那些关于土壤墒情、作物轮作的朴素认知,会在半个世纪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即使坐拥亿万财富,钟睒睒依然自豪地称自己为“农民”。对钟睒睒来说,农民这个身份是与生俱来的,是土地赋予他的一部分。“我从土地里走出来,和农民兄弟在一起,才有现在的我和农夫山泉。”

钟睒睒一直相信,农民不缺乏学习的意愿和能力,缺乏的只是方向。钟睒睒坚持的,是要“用工业的方式帮助农民”,他明白这并不是一场“拯救”游戏,而是让农民获得真正的尊严和价值。

着眼长远的农业革命

在南涧县,有着40年历史的茶厂老板周红海这回下了“血本”。他已经拿出500万升级设备,接下来还准备投资1000万建造厂房2.0版本。

周红海的决心和底气是,2024年农夫山区与他的茶厂展开合作,收购干茶20余万公斤,占全年交付量的60%至70%。

“农夫山泉对茶叶采购的要求‘几近苛刻’,但这样的高标准可以带着我们转型升级,我们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周红海说。

这或许是钟睒睒更乐意看到的“价值”。

农夫山泉此次捐赠的5个初茶厂,对于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一,有产茶县100多个、茶企9万余家的云南来说,不过沧海一粟。

可这5个工厂,像是5颗种子,钟睒睒把它们撒播在云南的大地上,等待生长。厂房的建设、设备的引进,这些都是钟睒睒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他说:“我们捐建工厂,是想让农民兄弟亲眼看到什么是工业化。工业的技术是农业的出路。”他并非单纯地提供资金,而是通过这种看似简单的捐赠,向云南的茶农传递一个信号——现代农业,不仅仅是增加产量,更重要的是提高品质、提升价值。

“在国际市场,如果这个绿茶是来自日本的,可能每公斤可以卖到接近30美元,但如果是来自中国,可能只卖到5美元。这么大的差距,根源在哪里?工业化!”

这种工业化的手段,为云南茶农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钟睒睒并不把这视为一时的“公益”,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农业革命。

他清楚,农业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光有资金和技术支持,还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更需要与农民共同走过这条漫长的道路。

时间和土地的契约

“农业教会我的是,如何和时间做朋友。”钟睒睒常常提起这句话。他的眼中,农业从来不是一个可以迅速见效的行业。它需要耐心,需要积淀,更需要与土地和时间达成一种默契的契约。

在钟睒睒的心中,自己是中国八亿农民的一员。农民与土地的故事,也是他的故事。

而土地,从来不会辜负那些诚实耕耘的人。

在他看来,乡村振兴不应仅仅是对贫困地区的援助,而是要激发当地资源的内在价值。农业文明,正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的未来,不是依赖城市的辐射,而是靠本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

“乡村振兴不再是单向的输血,而是激活传统资源的价值觉醒。”钟睒睒深知,真正的振兴,并非单纯的物质援助,而是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的活力。这一过程,注定是缓慢而艰难的,然而他愿意付出耐心与时间。

也正是这份耐心,让钟睒睒捐赠初茶厂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眼前的经济效益。这五个初茶厂,不仅是一个物质层面的改善,它更为云南茶农打开了一条通向现代农业的道路,让茶农从单纯的生产者,逐渐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拓展。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