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铁流
关于酒的话题和传说,已经绵延了数千年了。在一些人看来,中国的历史有多长,酒的历史就有多长。酒是有灵魂的,也是有精气神的。酒能壮胆,以酒壮行色,宋代诗人艾性夫就有着这样的诗句:把酒高歌壮行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古往今来的勇士,一碗美酒饮下,猎猎的旗帜下,悲壮中透着决绝。酒也能让文人墨客文思泉涌,诗意浩荡,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对同样是大诗人的李白赞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我是不胜酒力的,可小时候为白酒独有的香而陶醉。很多年前,我家乡的农民兄弟大都喝的是高度酒,号称“老白干”。平日里一般是不舍得喝的,通常都是节日里亲戚来访的时候,一壶老酒在热水里烫着,那热由外极里,酒分子闻热而动,在狭窄的空间碰撞着,那酒香就慢慢溢出来了,又纷纷散到空气里,沁人心扉。主人见“火候”到了,就把酒一一倒在客人的小酒盅里。大家喝酒的样子也是颇有架势,他们是不好意思一饮而尽的,只是吸溜一下。那呲溜声很有冲击力,如裂帛一般,齐齐的响成了一片,末了大家又用力吧嗒几下嘴巴,都是一副回味无穷心满意足的样子。那酒的醇厚、力道和精气神,都被他们的唇齿表达的淋漓尽致。
我最早知道汾酒,也就是这个时期。邻居家一位男子,常年在外闯荡,用乡亲的话来说,是“有出息”的人,那年春节,他带回来两瓶酒,说是汾酒,外表与我们家乡的无异,都是用简易的白瓶子装着,他边开瓶边渲染着,还念了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也正是我们在学校里刚刚学的。他说,这汾酒就出自杏花村,也叫杏花村酒。大家听了,啧啧感叹着,都说大诗人表扬了还能有假。那目光都一齐盯着酒,贼亮贼亮的。开始喝酒了,嘴里也都是喝的呲溜溜的山响。我嗅着空气里的酒分子,那酒果然不是一般香,好像在空气里拉丝了一样。
中国的名酒不少,所指通常是我们常说起的1962年评出的“八大名酒”,它们是汾酒、五粮液、古井贡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酒、茅台酒、西凤酒、董酒。其实在10年前的1952年,就有了第一届的“四大名酒”,有茅台酒、汾酒、泸州大曲酒、西凤酒。自八大名酒之后,又评出了数届,汾酒都榜上有名,排名非一即二。让汾酒人引以为豪的,应是汾酒在100多年前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了大放异彩的事了。
1914年的初春,恰是山西杏花村杏花盛开的时日,三晋大地的商号都收到了参加万国博览会的邀请函。晋裕汾酒公司的大掌柜杨德龄得到这一消息的时候,正在用力拌曲,他停下手中的工具,捋毕胸前的长须,决意应邀参会。那时,很多外国人热衷的是伏特加、威士忌、金酒、白兰地、兰姆酒、龙舌兰等诸多烈酒,一度成为上流社会的时髦。中国白酒在外国人眼里是陌生的,同样对中国白酒陌生的还有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在1915年首届博览会接近尾声的时候,罗斯福兴致勃勃的来到了现场,他想一睹中国白酒的真容,恰巧走到了汾酒展台,主人邀他品尝,罗斯福端起酒杯轻啜一口,一缕清香挂在了唇齿间。罗斯福一时怔在那里,最后忍不住吧嗒了一下嘴,连声说道:好酒!汾酒的主人见此,特地赠给了罗斯福了一瓶酒,罗斯福喜不自禁,连声道谢。后来,汾酒在酒家族中一举夺得头魁,获得了巴拿马甲等大奖章。罗斯福听到消息,也抚掌叫好。
汾酒诞于杏花村。杏花村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杏花人酿的汾酒也与村子的历史一样的久远。汾酒用的粮食是来自于广阔的晋中平原上一把抓高粱。这个品种喜旱,再加上晋中平原上充沛的阳光,高粱穗红彤彤的,如火炬一般。那颗粒自然也格外的饱满、厚实。汾酒用的水,则是杏花村的“马刨神泉”、“申明亭井”。两口井是大自然所赐,清冽冽中透着丝丝的甜。清代诗人在《汾酒曲》中言:申明亭畔新淘井,水中依稀亚蟹黄。而马刨神泉,民间各种传说颇多,一说宋太宗年间,贺鲁将军镇守汾州期间,某日有探马报戎人来袭,贺鲁率部迎敌,不承想马失前蹄轰然倒地,将军大吼一声,如雷霆一般,接着双腿在马肚上用力一夹,那马嘶鸣着一跃而起,前蹄竟然在地上生生的刨出两股清泉来。
汾酒得一把抓红高粱,又以神泉相助,两者相得益彰。即使品种独特的高粱,那也得是品相好的,可谓是优中选优。选好的红高粱,先是“待字闺中”,后又经浸泡、润粮、清洗,再经过几道工序后,便被粉碎开来,粉碎大小也是有讲究的,每粒都是4、6、8瓣的样子。当然,这得由发酵的次数而定。接下来,就是润粝了,粉碎后的高粱称红糁,用清澈的泉水泡了再蒸,在热力下泉水和红糁中的精灵格外的热烈起来,互相追逐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缠缠绵绵的。下一道工序就是发酵了,待红糁冷却后,再拌上大曲。大曲就是酒引子,就如蒸馒头用的酵母,做豆腐点卤水一样。高粱发酵用的是陶瓷地缸,不是通常所指的那种用不锈钢、玻璃钢做的,或是用水泥等材料砌的窖池。汾酒人用地缸发酵已有千年的历史,地缸除了洁净、卫生,在不同季节还能自动调节温度,让酒醅在微妙的变化中趋于平衡。那高粱入了地缸后,应是先沉沉睡去的,可大曲并不安分,四处碰撞着,又在温度作用下,高粱慢慢醒了,两者交融,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开来。那一排排整齐的地缸里,都回荡着生命的旋律。发酵期就好比女人的“孕期”,28天后,通过蒸馏,汾酒就一朝“分娩”了。
据说山西军阀阎锡山是为汾酒立下汗马功劳的。当年北洋政府接到美国人将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的通知后,北洋政府就专门成立了一个“筹办巴拿马参会事务局”。已经掌管山西的都督阎锡下令汾酒参赛。阎锡山对汾酒情有独钟,他在诗里曾赞道:把酒汾清祖,醉卧渊谊堂。他无论宴请和自斟自酌,几乎都是汾酒。汾酒夺得国际大奖后,刚刚喝罢汾酒的阎锡山笑声如雷,挥毫写了“凉西重味”。阎锡山喜汾酒,也看到了商机。民国7年,汾阳县收到了一纸训令,是省公署以省长阎锡山的名义发来的,名为《训令汾阳县知事晓谕商民改良汾酒办法文》(此在民国九年(1920年)四月校印的《山西省长公署令文辑要》(阎政字第3号)中有清晰记载):“案查美国巴拿马赛会,晋省出品内有该县汾酒一项,经美国会开会品评,列为优等,给予大奖凭一纸,一等金质奖牌一枚,并准农商部转送前来。”
“此酒为晋省特有之产,品质纯粹,香味郁馥,酒精含量虽多,而较之他酒,不甚伤人……经此次赛会竞胜,远近传播,购者必多,亟应乘此机会力筹改良进行之策。”,接着一一列出了改进办法:“1.酒瓶之装饰,必须精美,始能受人欢迎;2.外运之包装,必须坚固,始能输送远地;3.凡制造汾酒之户,应将此次奖牌定为商标;4.并于中外新闻纸上广为登录,以资招徕;5.为保持永久信用,计须令制酒各户互相联络,设立贩卖总行……凡遇大宗输出,概用总行名义交易。一转移间,货色整齐,不至掺杂,并可杜奸商假冒之弊。”
末尾阎锡山还专门对汾阳知事潘万钟强调:“望该知事实心实力,认真劝导,毋负本省长殷殷提倡之意。”
潘万钟不敢怠慢,专程来到晋裕汾酒公司与当家人杨德龄见面。杨德龄14岁来到酒坊当小伙计,平日里就喜欢钻研酿酒工艺,后来根据自己心得,就有了“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实,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七诀。潘万钟当面把阎锡山的训令一一说了,杨德龄甚是感动,后来就逐一落实开来。1937年太原会战前夕,杨德龄除了捐款以助抗日外,还给前线的将士送去了汾酒壮行。其酒瓶就是按照阎锡山训令所言的那样,很是坚固的。
说来我与汾酒是有缘的,几年前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文华带队到山西考察学习,我随队前往,夜宿汾阳。汾酒人很是热情,晚餐时就拿出了各类汾酒让我们品尝。我知道,白酒都是酒辣烈的,咽下去如火舌在嗓。我先小呷了一口,觉得汾酒的辣是带着柔的,便大着胆子喝了几杯,最后虽然有些晕乎了,可并不上头。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们的玫瑰酒,甜丝丝中夹着花的芬芳。2024年11月,我随着几位作家一行又专程去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采风。汾酒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历久弥新,已经成为白酒行业的“航空母舰”,亦如一颗茁壮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
这天我恰与著名作家黄咏梅同时间到达太原机场,又一起坐上了接我们的车。开始先寒暄了一会,接着我就说到了汾酒的好处,黄老师说不会喝酒,与酒无缘。我又说起了汾酒家族中的玫瑰酒,可能是玫瑰的作用吧,黄老师脸上挂上了几份兴致,最后大概觉得再什么玫瑰毕竟还是酒。最后还是说喝不了,喝不了。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来到杏花村,空气里都散发着酒香。一望无际的杏林虽立在瑟瑟秋风里,可杏花盛开宛若彩霞的时节仿佛就在眼前。尽管此景与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中不同,可喝酒的情还是一样的。第一顿餐主人果然就上了汾酒,酒量大的作家自不必说。服务员问我们喝哪类酒,我和黄咏梅老师相视一笑,都要了一壶玫瑰酒。黄老师轻啜一口,脱口说道:好喝,好喝。喝到最后,她两颊都挂上红晕,还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喝着喝着,我们竟又换上竹叶青,也都说好。我们俨然都是一副会喝酒的样子了。
一天多的采风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嗅着酒香,借着酒力,把汾酒的历史里里外外打量了一遍。临走,黄老师还打算买些汾酒带回去,想想上飞机不方便,就算了。我借着酒意,则给汾酒人留下了一首诗:古村有神泉,佳酿逾千年。问酒杏花村,杜牧醉往返。
作家简介:
铁流,1967年10月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原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鲁迅文学奖、两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多种文学奖项。

壹点号铁流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