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小城看中国|山东潍坊寿光:“蔬”写全球农业新篇章

新京报讯(记者 揭明玥)设置我国首个火星农业主题VR体验馆,首次引入打药、授粉、巡检、喷雾多功能智能机器人,首次设立蔬菜研学馆和花博苑……4月20日-5月30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以下简称“菜博会”)在山东潍坊寿光启幕,11个展馆实地种植展示了2600多个国内外优良蔬菜品种、80多种先进种植模式和100多项新技术。

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开幕。受访者供图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作为潍坊农业产业的典型代表,寿光蔬菜是山东省最先建设的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之一。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市,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交易中心之一,每年有900万吨蔬菜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截至目前,寿光已建成蔬菜大棚15.7万个,年种植面积60万亩,年产量450万吨。

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受访者供图

从“一粒好种”到“一颗好菜”,近年来,寿光市充分发挥区域创新生态活跃、产业门类丰富的全链条优势,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眼下,“寿光模式”不但“花开”全国,还不断向海外输出。

攥紧中国农业“芯片”

寿研矮生红缨、原味一号口感番茄、蔬研糯贝南瓜……位于寿光市洛城街道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展厅内,各类蔬菜种子琳琅满目。

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展厅。受访者供图

“你看,这就是网红‘减脂黄瓜’的种子,学名中农脆玉3号,是利用分子标记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培育的优质多抗高产新品种,其丙醇二酸含量为一般品种黄瓜的5倍,可有效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具有减肥功效。”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冯锡刚告诉记者,目前,这款黄瓜仅在寿光种植面积就超1000亩,在全国各地示范推广中获得一致好评。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一颗小小的种子蕴藏着巨大的科技含量。从搜集种子资源、品种选育到产业化,培育一个新品种需要七八年甚至更久时间。”冯锡刚说,虽然我国蔬菜种子自给率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种子仍依赖国外进口。作为“农业农村部寿光科研实验基地”载体,中心积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创新资源向县域集聚,初步探索了院地科技深度合作机制。自2019年成立以来,中心累计已育成蔬菜新品种41个,其中17个已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授权国家专利11项。

据了解,以打造“全国蔬菜种业硅谷”为目标,寿光市大力开展蔬菜种子工程攻坚行动,全力推进与科研院所的联合,统筹种业研发力量,持续出台蔬菜新品种研发、种子加工、品种繁育、种苗生产基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

本月中旬,“2025中国(寿光)种苗产业大会”也在寿光召开。目前,寿光市累计落户12家“国字号”研发平台,自主研发蔬菜品种277个,约占山东省1/2,从事蔬菜育种的企业16家,种苗年繁育能力18亿株,约占山东省1/4,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由2010年的54%提升到70%以上。

现在的寿光,本地育种研发主体日益多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纷纷涌现,“中国芯”种子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显著提升。这里,不仅是蔬菜产业的种植基地、集散中心,更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种业研发推广高地。

菜篮子里有“黑科技”

九号馆的克隆育苗中心里,潍坊科技学院专家团队致力于微藻及设施蔬菜生物菌肥的开发利用,保持着微藻自养培养最高细胞密度和单位面积最高产量两项纪录。十号馆内,融合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的鱼菜共生系统,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循环;首款人形打药机器人四处“巡视”,引得一众外国参观者驻足拍照……逛菜博会,“黑科技”可谓随处可见。

巨型南瓜。受访者供图

菜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隋申利介绍,自2000年至今,菜博会已成功举办25届,是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蔬菜产业品牌展会,累计吸引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400多万人次参展参会,实现贸易额2000多亿元。本届菜博会主展区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AM自然循环微生物土壤修复技术”等100余项前沿技术现场“打擂”。

菜博会现场火热。受访者供图

“全国乃至全球最先进的农业技术,都在这里集中呈现,而其中,如智能化控制、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很多都已成功应用在寿光田间地头。”十号数字农业馆馆长马尊娟说,该馆展示的移动式全自动食用菌栽培箱、垂直立体自动换位栽培模式等,均代表着未来设施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沿技术成果。

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希望的田野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如今的寿光,15.7万个现代化蔬菜大棚鳞次栉比,6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中,物联网的应用率超过80%,棚内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滴灌,无人机巡检病虫害,区块链技术可溯源每一颗蔬菜的“生长日记”。

寿光市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应用水肥一体化等先进农业设备。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全国菜篮子”寿光市坚持以数字应用技术、高端智能装备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建成投用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纪都现代农业共富园区等一批智能化园区,应用120余项专利技术设计研发的新型智能玻璃温室,较普通温室生产效率提高3-4倍;率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机器换人、机器助人,建立农事行为AI智能识别系统,全面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去年,寿光市先后被纳入山东省县域数字农业发展县、山东省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名单。

寿光市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鸟瞰图。受访者供图

“寿光模式”全链条输出海外

废弃的集装箱被改造成移动植物工厂,27平方米的空间里,放着两排五层立体栽培架,生菜、小白菜等在LED光谱的精准调控下长势喜人。这是记者在寿光市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

“植物工厂设有内置控制室,配备了物联网环境系统、二氧化碳补给系统等,用手机可远程操控。若遇高温、缺肥等异常情况,系统还会自动报警。”公司副总经理刘守城介绍,自2019年上市以来,移动植物工厂已升级到6.0版,无论是外观、节能,还是种植效果,都有明显提升。目前,产品已出口至迪拜、加拿大、挪威等国家和地区。

刘守城告诉记者,移动植物工厂可以让蔬菜生产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实现全年不间断地生产,同时占地面积小,方便移动。一间“工厂”最多可种植5800株叶菜,相当于2亩地产量。28天收割一茬,节水又节能。“通过近三年数据分析,我们还形成了一套种植标准手册,有了它,种菜‘小白’也能种出新鲜健康的蔬菜。”

像翔天科技一样,寿光市已有30余家企业、合作社开展农业领域对外业务,覆盖日本、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如此,寿光还从“单纯技术输出”发展成“标准集成输出”。

2018年,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截至目前,中心已完成4项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100余项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的成功发布,5项行业标准正在研制中。”中心推广科负责人王冬说。

在黄渤海交织的蔚蓝臂弯里,在驼铃声声的戈壁绿洲中,寿光已在全国16个省区市认定72处标准化基地,“寿光模式”走遍大江南北,常年有8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在全国各地指导蔬菜种植,全国新建蔬菜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从热销全国的“减脂黄瓜”到驰骋国际的移动植物工厂,从沉浸式火星农业VR体验到多样化现代种植模式,在寿光,不仅生长着满足全球味蕾的蔬菜,更孕育着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自信。这座用科技重新定义农业的城市,正奋力书写新时代的“齐民要术”。

校对/付春愔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