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清晨,古县岳阳镇张才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里,77岁的老农民张玉贵将一摞刚收集的农业科技类书籍仔细分类,端端正正摆放到“金玉书庄”的书架上。这个由土窑洞改建成的“金玉书庄”建于2004年,目前藏书超万册、借阅逾万人次,成为太岳山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张玉贵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是张才村当时唯一的初中生。1965年,张玉贵毕业回村后担任起民兵连长,白天生产劳动,晚上看书写字。煤油灯下,这个村里唯一的“文化人”萌生了集书的念头。说干就干,他背起编织袋开始搜集书籍。不会骑自行车的张玉贵,用双脚丈量了全县的山山水水,走遍了全县所有乡镇,最远时一天徒步30公里,用编织袋背回了一册册旧书。

1986年至1988年,张玉贵参加了县文化部门开展的收集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他先后走访了上百名老教师、老干部、老医生、老农民、老艺人,学习到更多知识,收集到更多书籍。

看着藏书一年比一年多,张玉贵萌生出办乡村“图书馆”的想法,他希望孩童放学后能有个学习知识的途径,村民种田养殖得到科学的指导,要“让书本变成乡亲们的‘致富经’”。这一想法得到了县图书馆的支持,专程送来了一批图书和铁皮书架。

2004年6月,张玉贵将一孔土窑洞收拾出来,把书架搬进去,将半辈子积攒的2000余册图书整整齐齐摆在书架上,“金玉书庄”正式成立,向村民免费借阅。当年不通自来水、不通公交车的张才村,竟然有了“图书馆”,前来看书、借书的村民络绎不绝,连门槛都被踏矮了三寸。
随手拿起一本泛黄的《果树修剪图解》,书页里夹着一片干枯的苹果树叶。张玉贵介绍,这是当年一名果树种植户做的特殊书签,种植户“照着书种苹果,亩产翻了一番”。

“土秀才”办起个人“图书馆”的事迹传出后,很多人慕名前来,当地文化部门和一些老干部、教师纷纷向张玉贵捐赠图书。他高兴地作出一首小诗:“土埋金子发了光,翡翠宝玉出库房;地下藏书进天堂,小小山庄书屋香。”
六十年坚守换来累累硕果:张玉贵的书庄藏书突破万册,借阅逾万人次,荣获首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但张玉贵最珍视的,却是一本借阅登记簿。老人摩挲着登记簿笑道:“去年腊月廿八还有人借书哩!”
这位老农民用一甲子的时光,在太岳山深处播下了最美的文化种子。
文/图/视频 临汾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长波 柴云祥 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