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实时讯息

东丽观点 | 走进泥人张:指尖上的百年传承


在天津这座充满市井烟火的城市里,有一门传承了199年的指尖艺术——泥人张。清朝道光年间,创始人张明山用一捧胶泥“偷”走了京剧名角的神韵,以“袖中捏泥”的绝技闻名,从此,“泥人张”三个字,成了天津卫的传奇。从街头巷尾到国家非遗,从闾阎阡陌到世界舞台,六代人、近两百年,用泥土塑形,以色彩传神,将人间百态凝固成永恒。

崭新的泥人张绘塑老作坊二期展馆即将在东丽区落成,展馆的主人正是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在这里,泥人张世家首次把制作、烧制、修复、彩绘等工艺流程纳入到一起,涵盖作品展览、泥塑体验、研学活动等功能。张宇说:“选择了东丽这片土地,它的人文条件、交通条件、文化条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都是我们非常看好的。很多同行都来到我们的作坊参观,他们没想到可以有这么好的空间,都说展厅、作坊在一起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很多同行都说要考虑考虑这周围还有没有房子,他们也要搬过来。”

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泥人张为东丽区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东丽区“科创绿谷、都市新区”的发展定位,也给了泥人张传统技艺良好的生态发展空间。张宇认为,“绿色代表生机、代表有生气,代表了我们这个时期的一个状态,就是新生的力量,新发展的力量,正开始的力量,正发芽的状态。”

张宇,8岁开始学习捏泥人,少年时期的成就感是他爱上泥塑手艺的起点。“从小我在我爷爷那生活,我爷爷和我们家离的很近,我老爸老妈双职工,没事搁爷爷奶奶那看看孩子。我爷有时候就做点泥人,有时候就跟我说,你过来帮我个忙,磨磨墨,或者说这个山石后面,你来帮我做一下,其实也是找点事干,但小孩子可能就会有这种成就感,所有的过程都经历过就知道这个是怎么做的,然后这件事对我来说就觉得很自然。”张宇说。

一团泥,沉睡三年才能“醒”来;一件作品,需要历经三十道工序,百日打磨。选泥、熟泥、塑形、晾干、烧制、打磨、彩绘,这套制作泥人的流程,张宇记不清重复了多少回,凭借着对泥塑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他逐渐掌握了泥人张的精髓,毅然走上了传承之路。他说:“我们这六代人在天津,其实第一代是把它当做纯粹的爱好,第二代是把它当成了一个品牌来经营,经营的效果也还不错,那时候,我们传统文化其实在国际上还是有很强影响力的。然后到我爷爷和我父亲,我爷爷是有一个过渡,从传统清末的老作坊,一直到解放以后开始做老师,已经不仅仅是传承技艺,他们真的是对新的国家抱有着非常大的信心。”

泥人张百年风雨,传承至今,艺传六代,代有名家。无论是反映市井百姓,还是戏剧人物,创作的源泉都是来自人民。虽然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却都能被老百姓认可,与时代同频。2006年,泥人张成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宇说:“现在的文化行业、文化产业,显示出蓬勃有力的状态,不仅是从业者的艺术修养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好,社会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好。希望我们的作品销售,可以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影响力,打开自己新的局面。”

“要让枯燥的事业变得有回报”是张宇父亲教给他的道理。二十多年来,泥人张世家开设了泥人张美术馆、泥人张店面、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张宇不仅赋予了泥人张新的时代内涵,也吸引了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泥人张。“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青年人展现自己的创造力、自己的形象、自己的IP、自己的风格,所以我觉得应该要给青年人提供更好的平台,社会一定会给他们非常丰厚的回报和非常耀眼的光辉。”张宇说道。

当非遗遇见创新,当传承拥抱时代,泥人张的故事将在东丽这片沃土,用泥土连接过去与未来,以泥为媒,塑山河岁月,以手为笔,写时代潮生。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