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徐超 通讯员 董越 张新蕊 史云霞/文图
3月28日起,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郑州高新区万科城小学以一场浸润诗意的文化之旅,将清明的厚重与春日的轻盈悄然糅合。从课堂到自然,从笔墨到心间,学子们以赤子之心触摸传统脉络,在追思与憧憬的交织中,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文化根系。

光影流转间,千年前的寒食传说在屏上苏醒。班主任们执一支柳,轻点屏幕,踏青、祭扫、青团糯香便化作童言童语里的斑斓画卷。问答声如檐下风铃,答对的孩子捧着奖品,笑意比窗外的杏花更明亮。原来,文化的种子无需刻意播撒,只需一场春风,便能悄然生根。
素白纸页上,稚嫩笔触勾勒出青砖雨巷与纸鸢翩跹。孩子们将清明揉进彩铅与水墨——有人画祠堂前袅袅香火,有人写“子推燕”的古老歌谣。当优秀作品缀满校园长廊,那些停驻观赏的身影,恰似穿梭在时光长河中的点点萤火,照亮了传统与童真的对话。

清明不仅是回望,更是向前的温度。有孩子踮脚为母亲揉肩,指尖笨拙却郑重;有少年俯身拾起街角的纸屑,衣角染上春泥芬芳。社区里银发老人接过手绘贺卡时,浑浊眼眸泛起涟漪——原来感恩无需壮举,细碎微光亦可织就人间星河。
烈士陵园松柏肃立,红领巾与白菊同垂首。三分钟默哀,听得见花瓣落地的轻响。纪念馆内泛黄照片诉说着烽火年代,有孩子悄悄拭泪,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刻进掌心。归途大巴上,有人低吟《少年中国说》,声如幼松破土,铮铮然穿透暮色。

最是春日不可负。写生的孩子趴在草地上,把蒲公英的绒毛与云朵一同拓印画纸;朗诵席间,童声清越如雏凤初啼,“借问酒家何处有”的悠远,撞上“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雀跃。当诗词化作翩跹的蝶,停驻在每个孩子的眉睫,方知文化传承原是一场轻盈的共舞。

清明雨落,万物清明这场跨越十日的文化浸润,终将沉淀为学子生命中的琥珀——既有对先辈的虔诚凝望,亦有对春光的烂漫奔赴。当传统不再囿于典籍,当爱国不止于口号,教育的深意便如细雨,在每一颗童心里,滋养出葳蕤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