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常识

伯牙绝弦课文原文(伯牙鼓琴 古文新读)

《伯牙鼓琴》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国人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而锺子期则是一个普通的樵夫。尽管两人社会地位悬殊,但因为对音乐的共同爱好和理解,他们成为了知音。这个故事表达了知音难觅的主题,以及对真挚友谊的赞美。

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

• 鼓:弹奏。

• 听:倾听。

• 绝:断绝。

•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 曰:说。

•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 巍巍:高。

• 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 若:像……一样。

• 少选:一会儿,不久。

•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倾听。当伯牙弹琴时心中想到高山,锺子期就说:“弹得好啊,就像那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心中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弹得好啊,就像那浩荡的流水。”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艺术特色:

• 深刻的主题:《伯牙鼓琴》通过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展现了知音难觅和对真挚友谊的赞美,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 简洁的语言: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使得故事更加生动。

• 情感的渲染:通过伯牙对锺子期的怀念和最终的断琴绝弦,深刻地表达了对逝去知音的哀思和对友情的珍视。

• 象征意义:伯牙的琴艺和锺子期的倾听象征着艺术与理解的完美结合,高山流水则成为了知音难遇的象征。

• 文化价值:这个故事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音乐和文化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关于友情和知音的代表性故事。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