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世界上产生过许多文字,有的文字在岁月的洗礼中,黯淡无光、销声匿迹,而有的文字却在历史的奔涌长河中,愈发坚韧、金光闪闪。我国的汉字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是用能够表意义的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或者语素的(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汉字本身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状的字,故而又称之为方块字。如,“明”用字的形体来表达语言里的词义,“问”则既能够表意义,又能表音。
历经几千年的沧海桑田,汉字的发展大体可以有以下几个阶段: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时期的“金文”,秦时期的“篆书”,汉时期的“隶书、草书”、魏晋时期的“楷书、行书”
以上归纳为“甲金篆隶草楷行”,即“汉字七体”。值得注意的是汉字的发展演变并非固定在某个朝代的时间节点,上述列举仅是讲述当时的主流字体,若民间早已使用,则需再深入考究。
汉字并非凭空捏造或者随意而为即可产生,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与方法。“六书”是古代学者通过分析汉字归纳出来的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前四种为造字法,后两种为用字法。
一、所谓“象形”:指的是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方法。如,日、月、水、火;
二、所谓“指事”:指的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
三、所谓“会意”:指的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如,从、出、看、休;
四、所谓“形声”:指的是由表音和表意符号组合构成的造字方法。如,材、管、闻、座;
五、所谓“转注”:指的是用同一词根分化出来的同义的字进行相互解释的造字方法。如,“老”的解释即“考”,“考”的解释即“老”;
六、所谓“假借”:指的是语言中有的词有读音但没有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我们常在古文中见到的“通假字”就是这一类,因为古代的汉字数量有限,只能“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如,“求”即“裘”,“蚤”即“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