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高峰,这里讲的不是唐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重要的是成就颇丰,精华诗篇枚不胜数。但凡一首风物写景诗,内部都深含着作者复杂的心情,而且充满暗示性及深邃的意境。有许多被世俗讹传了的风花雪月性暗示诗歌,实在是浅尝辄止,让人贻笑大方。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全诗咏吟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高林,诗中有礼赞佛宇之高的意境。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悠扬而宏亮地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种高深通幽的境界,却被世俗子弟误认为“风月之事”,实在令人不齿。
二、《寄远》 唐 李白
妾在舂陵东,君居汉江岛。
一日望花光,往来成白道。
一为云雨别,此地生秋草。
秋草秋蛾飞,相思愁落晖。
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
我住在春陵以东,君住在汉江岛口,之间相距百里,眼睛望穿了春花,那些来来往往的小路,都被踩成了大道。自从(我们)巫山云雨作别后,这里便暗生秋草。秋草中秋峨飞舞,落日余辉里更添相思烦恼。如何才能再得相见?轻解罗衣,别让烛光泪尽了。“一为云雨别,此地生秋草。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本是写巫山地区的风雨无常和落寞情绪,却被理解为上次“云雨之事”耿联于怀,期待再次相聚,宽衣解带……的确有点污。
三、《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此诗如果掉进了世俗的深涧,不敢吟颂,不敢细品,怎么读都有一种郎有情女有意放荡叫春的意境,玷污了大自然真正的美妙!
四、《如梦令》唐 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曾记得欢宴在桃源深洞,那一曲清歌伴着凤鸟般舞姿飞动。总是记得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满含泪水出门相送。多像一场梦,多像一场梦,残月在天,落花遍地云烟一重重。这是多么恬静安逸的一首寄情诗,却被一句“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彻底给污染了,这种意境并不是作者的初衷,原是被世俗讹传了的巧合。古人的立场,实际上干净而纯粹!
五、《赠别二首》唐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看起来是在非常正经地描写扬州风景,但实际上,其中也含有深意,这首诗是杜牧在三十多岁时“落魄扬州”,时作冶游,在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诗赠给一位未成年的风尘女子,“十三余”明白无误地说明其岁数只有13-14岁。其中“豆蔻”指的就是这位少女了,只是,为什么要用豆蔻来形容呢,因为现实一张豆蔻的图片,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六《长恨歌》唐 白居易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侍儿扶起娇无力”,唐皇把泡过温泉澡后的贵妃慵懒的感觉一下子写活了,但是人们又另一种境界看到了年老的天子与年轻妃子的不般配,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可以说“慵倦”“娇无力”将这种感觉神态化了!此外,诗人用字之精,表现在还表现在“娇”和“始”这两个女部字上,而上二句是以水部字为主体,诗人是在影射下两句女性是祸水么?这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接受美学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