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出处:北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释义:拄着竹杖,曳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披着蓑衣,任凭烟云风雨,也要泰然一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用法提示:苏轼写作这首诗时,已经是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了,但是他却毫不在乎,即便是出门遇雨,他也能泰然处之,吟咏自若。抗压能力绝非一般人所能比。在公文写作中,尤其是在部署类的文章中,这两句词可以用来鼓励大家淡定地对待已经发生或者可以预见的困难,笑看前行之路,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无论对象是企业,还是个人,或是国家,这两句词都能表达发言者的坚定信心!
2.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出处:唐·尚颜《送朴山人归新罗》。原文:“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云山过海半,乡树入舟中。波定遥天出,沙平远岸穷。离心寄何处,目击曙霞东。”
释义:广阔无垠的大海没有尽头,扬起风帆向着目的地御风而行。比喻:前途无量,坚持下去,理想必将实现。
用法提示:这是唐代僧人尚颜送给外国友人的友善祝词。在公文写作中,尤其是在新的一年,万物向新,对于各行各业的人们来讲,新一年的征程开始扬帆,新一度的航行开始起锚,此时,就可以用这联诗为大家鼓舞士气、递送祝福,鼓励大家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

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出处:唐·李白《上李邕》。原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释义:大鹏总有一天会乘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形容诗人豪情满怀、直冲青云的志向。
用法提示:曾经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白赠给李邕的干谒诗,然而并不是。那时李白还年轻,游渝州时,谒见了刺史李邕,但李邕不怎么待见他。临别之际,李白便写了这首诗。这一联是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鹏”的典故。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表示只要遇到机会,就会乘风而上,必将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比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4.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原文:“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释义:不登临长城关口就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经征战了二万里。形容一种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
用法提示:这里的“不到长城”有表和里两层含义,表面上的意思是没有登临长城关口,内在的意思是不去北上抗日。所以说,这两句词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去抗日前线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只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儿。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词可以放在最后一段的段首,用来表示决心,激励自己和大家,一定要走到最后、获得成功。比如,“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
5.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原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释义:险要关隘、漫漫长路确实都像铁一般难以逾越,不过不要紧,现在让我们重整旗鼓,出发向前。表达了作者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跃然纸上。
用法提示:我们都听过刘欢的那首《从头再来》:“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歌词很好,气势也很豪迈,但却不适合用在公文之中。在公文写作中,无论是书面材料,还是讲话材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词用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段首都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尤其是涉及重组、改革等相关问题时,用之最佳。
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出处:唐·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八)。原文:“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释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以前比喻:是金子迟早是会发光的;现在比喻:历尽辛苦之后,终会得到回报。
用法提示:刘禹锡一口气共写了九首《浪淘沙》,这是第八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诗人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了从自我经历中获得的深刻感受,予人以哲理的启示。在公文写作中,要注意“虽辛苦”和“始到金”之间的转折和对比,这样的诗句煽动性一般都很强,无论是用在自己的总结报告里,还是用在领导的讲话稿里,都能起到加油鼓劲的作用。这里再给大家演示一种用法,比如,我们大多时候都是在“千淘万漉”,但是终将“吹尽狂沙”。
7.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出处: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原文:“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释义: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见分晓。比喻:输赢成败,只有到了结局才会知道。
用法提示:人生路漫漫,路上的很多事情,不到结束的时候是不知道谁输谁赢的。其实很多时候,困难远没有你想象的可怕,胜利也没有你想象的遥不可及。输赢的定局,绝大部分取决于你相信什么。你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成功就是早晚的事。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失败者,那么你只能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生活。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适合用在表示一年开始或一项工作开始的文章中,尤其适合收尾。比如,“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同志们,我们终点见。
8.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处:唐·杜荀鹤《小松》。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释义: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比喻:也许现在还籍籍无名,但终有一天会名扬天下。
用法提示:松树是很多人都喜欢的植物,在诗人笔下的出镜率很高。但杜荀鹤独辟蹊径,写“小松”,自喻之意不言自明。也许很多人不看好我们,没注意过我们,但是我们不能自暴自弃,而是应该像小松一样,不断地从土壤中汲取水分和养料,不断地朝太阳的方向探望,最终才能成为栋梁之材。在公文写作中,小到一人,大到一国,这条道理都适用。将这联诗放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段首,很能起到鼓舞作用。比如,“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虽然我们现在的工作成绩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但是未来我们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9.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出处:南朝·沈约《咏芙蓉诗》。原文:“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释义:水池中的水之所以发出绿光,是因为在等我释放红光。展现了诗人自信的神情和清高的品格。
用法提示:沈约所处的具体年代实在是很难界定,他的一生七十多年,经历了南朝的三个朝代:生于宋、仕于齐、盛于梁。所以他的诗,可以说是“渐入佳境”,越到后面越华丽。比如这首,又红又绿,两种颜色混在一起本是大忌,无论是穿衣还是作诗,但在沈大文豪的笔下,却毫无违和感,反而有“画龙点睛”之妙。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更适合用在写于年末的文章中,表达“最后一公里”的意思。比如,“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如今大局已定,成功只待我们最后一步了。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处:唐·杜甫《望岳》。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释义: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下面的群山,豪情满怀。形容一种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用法提示:杜甫的诗歌大多数都有明确的纪年,有的即使没有标明哪年哪月,也会有清晰的线索。这首《望岳》,普遍看法认为,这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联,明显来自于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尤其是“会当”一词,能够传达出对未来无限的信心。另外,它也可以用来表示高瞻远瞩。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经济贸易和国家关系上应该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增信释疑,通过平等协商来扩大合作,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