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密虽然是隋末最强反王,却是最不可能得天下的呢?
说他是最强反王,那是因为,他抓了一手好牌,不仅轻松拥有了隋末最强的割据势力——瓦岗群雄,而且占据了洛阳附近几个天下最大的粮仓,不愁吃喝,既不愁兵员,又可威慑天下群豪。
但结果呢,性格使然,以至于始终没能建立自己的核心班底,无法真正凝聚庞大的队伍,终于以失败身死而告终。
如果用汉初的一个人物相类比,我认为李密更适合当张良,不仅有反秦反隋的壮志,也有非常好的谋划,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也没有一个韩信那般的部下,所以终究统帅不了一支庞大的队伍。
经过多次失败后,张良很快认清了自己的定位,开始一心一意给刘邦当军师,指导刘邦替自己完成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任务。
但可惜李密没能遇到自己的刘邦,在第一次帮杨玄感造反失败后,李密也是像张良那样隐姓埋名,躲避追捕。
等天下风云再起之时,“贵族后裔”张良遇到了自己一辈子的知己——老土出身的刘邦,并最终成为刘邦的左右手。
而当“贵族后裔”的李密再次出山时,遇到的却是真正的老土翟让。
翟让虽也有刘邦那样容人的胸怀,但就逐鹿天下而言,翟让的格局和见识就小多了。在多次战斗后,翟让对李密的本事佩服起来,最终,他把瓦岗寨第一座椅的位置让给了李密。
就这样,李密轻松成为了隋末最大割据势力的一把手,皇帝的位置在向他招手。
只是可惜,他注定不是真龙天子,没有能力把瓦岗的核心势力凝聚在自己的身边,当他对翟让下杀手时,老瓦岗的两大最强势力——单雄信和徐世勣都还没成为他的心腹,徐世勣还差点死在他的手中。
即便这样,徐世勣都没有恨他,但李密却因始终与徐世勣隔着一层膜,终于走向失败之路。
一句话,没有机会做张良的李密,终于学起了项羽,但他却又没有项羽那般的雄霸之力;可他也做不了刘邦,至死都没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强大班底。直令后世为之可惜。
李密(582年-619年),是西魏和北周两朝大功臣、关陇集团重要大佬之一李弼的曾孙。
李弼,曾经在关陇集团命悬一线的沙苑之战中,居功至伟,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
也就是说,从曾祖父李弼开始,李密家族就是以关陇集团为主的西魏、北周、隋朝的顶级贵族。
这样出身的李密,自小志向远大,读书习武,救世济民,收养门客,礼遇贤才,拿家产不算财,使劲往外花。只是可惜,不安分的他,出生时已是隋朝,及至成年,天下已太平日久,常以项羽为榜样的他,根本就无用武之地。
等到隋炀帝杨广登基时,李密已经把偌大的家产败光了。不过人家可是世袭贵族,是不用愁吃穿,愁工作的。这不,很快就凭父荫,成为隋炀帝杨广的亲卫兵。
这时的李密,虽然败光家产,但对未来还是有很美好憧憬的,所以平日里依旧容光焕发,精神奕奕。
他这种傲娇的姿态,是不受隋炀帝喜欢的。一天,隋炀帝在仪卫中看见了神采奕奕的李密,看着不顺眼,便问身边负责管理亲卫军的大将军宇文述:“警卫队里那个眼珠子放光的黑脸小孩叫啥?”
宇文述回答说:“他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叫李密。”
隋炀帝说:“这个小孩眼神顾盼,不知道收敛,以后就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了。”
虽然隋炀帝是皇帝,但李密也是关陇大族后裔,和宇文述一样,大伙都是“大院子弟”,要赶人走,总要留点脸面。所以,宇文述在答应隋炀帝后,想了一宿,才找个理由,喊李密到自己的办公室。
一番客套话后,宇文述对李密说:“早就听说贤弟是大儒包恺最有天资的学生,熟读《史记》、《汉书》、《孙子兵法》,前两日又有人对我抱怨说,贤弟在我手下当个警卫员,太屈才了,凭贤弟的大才,应该是出将入相的人物,宫廷警卫这样的琐碎差事,不是培养贤才的地方啊。”
宇文述这马屁拍的李密非常高兴,上套了,于是主动借病辞职,继续回家读书去了。
当然,此时的李密,已经动了仕途的念想,再只让他苦读书,是不可能的了。
那个时代,科举制度还不完善,走仕途的路子,主要还是靠大官推荐。李密想当个小官,自然不愁,推荐人多的是。但他心思大啊,是朝着出将入相去的。所以,他要找的推荐人也要够大。
放眼看去,此时朝中最大的官就是越国公杨素了,是他一手把杨广推上帝位的。此时的杨素,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要他推荐一下,前途不可限量啊。
所以李密要找杨素。凭他的身份,是可以直接拜访见到杨素的,但这样去赤裸裸要官做,会掉身价的,李密才不干这傻事呢。
李密要出奇制胜,他先在杨素经常需要经过的地方,租了个房子“隐居”,然后装扮成放牛郎,还特意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然后骑着牛,任凭牛自己在路边慢悠悠吃草,自己则在牛背山翻书看。
果然,杨素很快就发现了这个爱读书的青年才俊,停下马,又让随从礼貌地打断正在牛背山读书的李密。
李密不紧不慢地来到杨素面前,下拜,口喊“世伯”,然后自报家门。
一听是“关陇子弟”,杨素就感兴趣,毕竟这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权力集团。就问李密读的什么书,李密回答《项羽传》。
就这样,一问一答,杨素和李密相谈了好长时间。
此时的杨素,已有了谋反之心。毕竟在那个混乱日久的南北朝时代,只要权力够大,支持者够多,当皇帝并不是一件难事。隋文帝杨坚,不就是夺的亲外孙的江山?而此时的隋炀帝杨广,就是由杨素一手托上皇位的,杨素从心底是看不上杨广的。
李密是想通过杨素出仕为官的,但一番交谈后,杨素才不舍得让这个人才出来为隋炀帝服务呢。李密的仕途之路就此戛然而止。
当然,他并未灰心。因为杨素回到家后,就让儿子杨玄感赶快去结识李密。自此,李密和杨玄感成为至交密友,经常被杨玄感邀请去谈天论地,指点江山。
这样的李密,哪还有心思去做官?
杨素发现了李密,但还没等到造反的机会,就死了。于是,造反的大任就落在杨玄感身上。
大业九年,也就是613年,隋炀帝不在乎前一年征伐高句丽,导致国内已经反尘四起的局面,再次亲征高句丽。
这一次,杨玄感谋得了在黎阳监理军需运输的工作,这可是重要枢纽的重要官职,可以轻松对前线的隋炀帝卡脖子。
等杨广率大军到达辽东后,杨玄感便决定造反,派人把李密从长安悄悄接到黎阳,让他主持谋划造反工作。
李密到了以后,向杨玄感献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袭占河北之地,封住山海关,让攻打高句丽的隋军军心不稳。军需物资断供一个月,大军就会崩溃自降,加上有高句丽在后面追击,隋炀帝不死都难;
中策是迅速攻占都城长安,占据关中这个四塞之地,笼络了关陇贵族,隋炀帝便就成了孤家寡人,即便有关东之兵依附他,也会立于不败之地;
下策是攻占洛阳,以勃勃气势,震慑群雄,号令天下。
杨玄感听了三策后说:我认为你说的这个下策,才是上策。你要知道,现在前线将士们的家属,都让隋炀帝以照顾为名扣押在洛阳,如果攻下洛阳,前线将士自然就倒戈相向了。况且,撇下洛阳去打长安,经过都不打,怎么向天下示威?所以,还是先打洛阳吧。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听杨玄感造反后,隋炀帝立马回军,而没听李密之计的杨玄感,被困在四战之地的洛阳,到死都没能拿下洛阳城。
杨玄感造反失败,杨素一门被灭。李密则隐姓埋名逃亡到今天河南周口一带的淮阳郡,自称刘智远,招收徒弟讲学。
这样过了几个月,心里闷闷不乐,写了一首五言诗《淮阳感怀》,其中几句提到了几位汉初英豪: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这可是反诗啊,有人向淮阳太守赵佗告密,赵佗派人去搜捕,李密又逃走了。
转眼到了大业十二年,也就是616年,隋炀帝已三征高句丽,天下被搜刮的十室九空,到处都是造反的了,曾当过东郡法曹的翟让也在今天河南滑县南的瓦岗寨扯起反旗,手下大将单雄信、徐世勣,都是年方十七八岁的骁勇之人。
此时的瓦岗军,虽然将才济济,但也和一开始的刘邦一样,不会打仗,屡战屡败,只有依靠瓦岗寨,靠打劫富户及过往商旅存活。
正是这个时候,李密投奔来到翟让军中,准备做个军师。可有人知道李密是杨玄感的逃亡部将,私下怂恿翟让杀了他,翟让不忍杀他,也不想用他,就先把李密关押在了军营之外。
天不绝李密。这时,在济阳,也就是今天兰考一带率众起义的王伯当,率领队伍前来投奔翟让。
在李密逃亡授学期间,王伯当曾跟随李密学习过一段时间,深深被李密的本事所折服。在此见到恩师,立即向翟让推荐。
翟让不好负了王伯当的面子,就释放了李密,并为王伯当和李密接风洗尘。
李密鼓动翟让学刘邦,当项羽,夺取天下。
翟让本来是有些雄心的,但屡战屡败,便失去了心劲,但又不好说自己没了雄心,就借机派李密去游说附近的各小股起义军,意在支他离开。
谁知李密还真有些本事,很多小股起义军,连地盘都没有,经世家子弟出身的李密一画饼,都来到瓦岗寨。
眼看队伍迅速壮大,瓦岗寨都驻扎不下了,吃喝很快成为一个大问题。李密遂向翟让提出攻打荥阳的计划,这样,既有了粮草,又有了争夺天下的关键位置。
但守荥阳的是张须陀,曾多次打败过翟让,翟让自然不敢。
李密则拍着胸脯说,自己早年间见过张须陀,知道他有勇无谋,只需要翟让给他一千精兵做埋伏,即可活捉张须陀。
翟让便按李密说的,给了李密一千精兵,然后硬着头皮去诱攻张须陀。
翟让出兵不利,边打边退,很快到了李密布置的埋伏圈,李密一声令下,迅速断了张须陀的后路。张须陀的兵丁于是四散,李密率王伯当一举擒获张须陀,并将之斩首。
这一次比较可惜的是,张须陀手下大将秦琼、罗士信等没能归附,而是投靠去了裴仁基那里。
不过,李密在瓦岗寨的地位迅速提升,并且开始独立统帅一支队伍,算是有了一定的兵权。
此时的李密,有的是机会与单雄信、徐世勣交谈,拉拢他们了。但事实是,他却没有这样做,只是把王伯当看做心腹。
或许,这个时候的李密,还没有自己当老大的决心,所以他不去结交拉拢翟让的老弟兄,只一心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翟让畏首畏尾的做法,终于让李密有些着急,有些气愤了。在斩杀张须陀后不久,李密又劝说翟让发兵,去夺洛阳城,再不济,先夺下洛阳城外的大粮仓兴洛仓,一则断了洛阳城的粮,二则瓦岗军有了粮食,三则可以救急贫民,换取声望,迅速招兵买马。
翟让怎么说?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农民,威望不够,你李密是大贵族之后,先带兵出发吧,我在后面给你压阵,先夺取了兴洛仓后,再商议打洛阳的事。
李密没办法,只有自己带着队伍出发。结果却很顺利,一举拿下兴洛仓。然后李密开仓放粮,结果整个洛阳盆地都疯狂了,吸引来几十万人取粮,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直接加入李密的队伍。
此时的李密,在能力上已经远远超过翟让,在兵力上,也不向上下了。翟让也做出了明智的抉择:让出瓦岗寨第一交椅位置,推举李密当首领。
李密谦让一番后,就答应了,称魏公。封翟让为司徒、东郡公;亲信王伯当为琅琊公;徐世勣、单雄信、王儒信等其余将领,也都封官加爵。
李密开始大展雄心,不仅撰写了文采飞扬的讨隋檄文,历数杨广十大罪状,还东征西讨,又拿下回洛仓、黎阳仓,开仓济贫,起义军增加到二十多万,控制中原广大地区,达到鼎盛时期。
除了扩兵,还吸引一大批文武俊才,裴仁基裴行俨父子、秦琼、程咬金、罗士信、蔡建德、房彦藻、魏征、柴孝和等都是这个时候入伙瓦岗寨的。
瓦岗寨风生水起,天下指日可待。可就是这个时候,李密干了一件蠢事:干掉翟让!
事实上,这个时候,干掉翟让也未尝不可,毕竟李密已经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也新网络了一批能臣干将。
而这个时候的翟让,可能并无反心,但其身边肯定有一批死忠粉,会对瓦岗寨形成一定的掣肘。
这个时候杀掉翟让,有利于将瓦岗寨拧成一股绳。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借刀杀人,或让翟让“病死”等等。总之,有很多办法让翟让死掉,而李密还能脱掉干系。
但李密还是亲自动手了。而且,他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他在向翟让下手前,没有尝试收服徐世勣、单雄信等真正的瓦岗实力派,还差点将两人一并处决之。
事发当晚,翟让不知是鸿门宴,领着哥哥翟弘、侄子翟摩侯、徐世勣、单雄信和王儒信就喜滋滋来赴宴了。
徐世勣、单雄信和王儒信是个意外,但没有办法,还是得下手。酒过三巡,李密一个眼色,蔡建德突然抽出佩刀,刺进翟让后背。翟让怒吼一声,倒地身亡。
翟弘、翟摩侯、王儒信愣神之间,也早已人头落地。
徐世勣反应过来,起身要逃,也给一刀劈中脖子,血流如注。好在王伯当及时厉声喝止,才保住徐世勣一命。
反应过来的单雄信腿都麻了,瘫软在地。
此时,李密才让人赶紧给徐世勣包扎,并安慰单雄信和徐世勣说,他只杀翟让,其余还是好兄弟。
单雄信和徐世勣连忙伏地叩谢,并协助王伯当接管了翟让的亲兵部众。
表面上李密完胜,但实际上,自此以后,单雄信便生出脱离李密之心,最终在关键时刻倒戈,与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等群豪归附王世充,让李密失去瓦岗寨大半将领。
徐世勣虽然差点给李密砍死,但却是忠于瓦岗寨,忠于李密的。可是,李密却不再敢信任徐世勣,处处防着他,甚至在兵败走投无路之时,宁可投靠李渊,也不敢去黎阳找徐世勣。
总之,兵强马壮的瓦岗寨,最终因翟让之死,各自离心离德,雄傲一时的李密也不得不放弃攻击长安的计划,决定先打下洛阳城。
这可是他当年给杨玄感出的下策。但他认为没办法,按他的话说,瓦岗军都是关东之人,不会离开家乡帮他卖命打长安的,只要他一离开,瓦岗军诸将领都会自立门户,像之前那样各自称王称霸。到时,可就没了退路。
所以,他只有先打下洛阳,以强硬的姿态告诉天下群雄:我最牛,谁不服我,我就灭谁!
可惜,守洛阳城的是王世充,没了洛阳,王世充就是死路一条。所以王世充虽然兵少粮少,但知道自己必须拼命。
最终结果,众所周知,在关键时刻,单雄信率众投降王世充,双方实力顿时逆转,李密带领王伯当等亲信东逃武牢关。
这个时候,有人劝他去找守黎阳的徐世勣。但李密却不敢去。
这也不怪他,毕竟单雄信都临阵倒戈了,徐世勣当年差点给他杀掉,后来虽然没杀,也基本被李密打入冷宫,不敢让徐世勣跟在身边,就是怕他突然报复。现在自己兵败去找徐世勣,不被砍了才怪?
最终,李密决定去投奔李渊。毕竟保命要紧。对待这个几乎一朝就败完实力的最强反王,李渊好酒好肉招待,还把表妹独孤氏嫁给他,但却不敢给他实职,只封他为光禄卿,当花瓶供养起来。
好日子过久了,李密又觉得自己还有实力,只要回到关东,许多旧部还会依附到自己身边,这天下还有的一争。
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这时的李渊,正不知道该如何除掉你呢,便先答应李密回关东帮助收降旧众,等李密率部东行至稠桑驿的时候,又下诏将之召回,有意让李密造反。
果然,李密大为恐惧,认为出稠桑驿向南进入熊耳山,很快就能到达襄城投奔旧将张善相。那时,李渊就拿他没办法了。
但李渊肯定早就准备好了呀,这连王伯当都看出来了,说这是李渊有意逼你反,好找借口杀了你,所以还是乖乖听旨意回去吧,这样李渊就不好杀你了。
但李密不听,毅然率部袭破邻近的桃林县,结果很快就被熊州副将盛彦师率众全部杀死。
时年,李密只有37岁。
随后,李渊派人将李密首级送往关东招抚其旧部。两任瓦岗寨主都已死了,徐世勣痛哭一番,上表称自己是在帮李密守城,既然李密已死,自己可以投降,但请求收葬李密的尸首。
李渊才是收服人心的高手,立即同意。徐世勣便按照君臣的礼仪举行丧礼,大摆仪仗、全军孝服,将李密葬于黎阳山西南五里处,坟高七仞。后来,他还帮老兄弟单雄信养大孩子。本来,他请求用自己的功劳爵位换老兄弟单雄信一命的,可惜不知道李世民搭错了哪一根神经,坚持杀掉了单雄信。
总之,还是李渊会收服人心,不仅高调表彰徐世勣的这种行为,还赐姓李,徐世勣此后便成为李世勣。李世民当皇帝后,为了避讳,又改称李勣。
可以说,徐世勣,也就是小说中瓦岗英雄中著名军师徐茂公,是瓦岗群雄活得最久、官位最高的人,活到了唐高宗总章二年,年76岁,谥号“贞武”,陪葬昭陵。